名次 球队 积分
  当前位置:主页 > 竞技中国 > 棋牌 > 文章
   
简析中国象棋的起源与发展
[发布时间] 2020年05月08日 11:24:10 [新闻来源] 未知 [阅读数]
 
  简析中国象棋的起源与发展



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流传至今的有京剧、武术、书法、中医、棋、国画等。其中,琴棋书画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艺术形式,成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形态。
 
所谓棋者,弈也。下棋者,艺也。中国“棋文化”在古代就早已流行,历史源远流长,不仅可以磨炼人的意志,还能陶冶人的情操。哪怕流传至今,仍是十分盛行。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棋类,就是围棋与象棋。它们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人文化的结晶,而且也是如今十分流行的娱乐游戏,甚至被搬上了比赛舞台。
 
今天就来先说说中国两大棋类之一的中国象棋!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中国象棋的最早起源和出现
对于中国象棋的起源,也存在诸多争议,因为在定型前曾经历过历史的数次演变,甚至国际上都说是起源于印度。
 
但在宋代的《士林广记》中就记载着中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象棋谱,它比西方15世纪出现的最早国际象棋谱还要早200多年。所以这些记载,足可以推翻国外长期以来流行的中国象棋起源于印度的说法。
 
中国象棋具有很明显的中国风格,符合中国历史特征、特点和文化,也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。
 
象棋早起被称为“象戏”,最早出现在北周武帝天和四年。
 
《周书·本纪》曾有记载:“天和四年,五月乙丑,帝制《象经》成,集百寮讲说。”
南北朝文学家庾信曾撰有《象戏赋》及《进象经赋表》,这说明当时象棋已经在社会上出现。
 
但也有学者认为,象棋其实在战国时代便已产生。刘向所著《说苑·善说》中就记载了战国孟尝君下象棋的事:“雍门周调孟尝君,足下燕则斗象棋,亦战斗之事乎。”
 
《楚辞·招魂》中也有“蓖蔽象棋,有六薄些”的记载。因此,有人就认为在战国时代时,象棋就已经出现了。
 
还有的学者认为,象棋其实在春秋时期便已诞生,并认为象棋是模仿当时兵制而产生的。因为棋子的命名也是象征当时的兵种,与春秋时期的兵制相吻合,比如将、帅、车、马、士、兵、卒等等。但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推论,目前没有得到证实,缺乏相关史料记载!
 
总而言之,对于中国象棋的最早起源,都众说纷纭,其说法也有很多。但不管怎么样,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,是中华文明非物质文化的经典产物。
 
 
 
中国象棋的发展
上文曾提到过,象棋最早被称为“象戏”。到了隋唐时期,象棋活动盛行,诸多书籍皆有记载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,牛僧孺所撰写的唐代传奇小说集《玄怪录》中关于宝应元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。而唐代的象棋形制,和早期的国际象棋也有颇多相似之处。
 
到了宋朝时,象棋才得到广泛流行,宋代的理学家程颢曾写有一首关于象棋的诗:“大都博奕皆戏剧,象戏翻能学用兵。车马尚存周戏法,偏神兼备汉官名。中军八面将军重,河外尖斜步卒轻,却凭纹愁聊自笑,雄如刘项亦闲争。”
 
开国皇帝赵匡胤还曾与人对弈,赌输了华山,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。
 
清初吕留良《象棋活》中曾说:“华阴县载:宋太祖落魄时,曾游华山,与希夷老人对象棋,太祖负于陈。遂于即帝位时,罢免华山附近黎庶之征摇,以示不食前言,今犹有遗迹存,可证。”
到了南宋时期,象棋更是得到进一步发展与盛行。诸如李清照、刘克庄等文学家,洪遵、文天祥等政治家,都比较爱好下象棋。包括皇宫内廷设置的“棋待诏”中,象棋手几乎占了一半以上。所谓“棋待诏”,始于唐朝,用来招揽各地的下棋(围棋、象棋等)高手。民间有称为“棋师”的专业者,还有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制造业者。
 
可见在宋朝时期,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,象棋早已成为了一种非常流行的活动。
 
到了元明清时期,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,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。其中明代的棋手李开先最为出名,他自称“余性好敲棋、编曲,竟日无休”。棋艺高超,未逢敌手。时人赞誉:只此一艺,可高古今。
 
 
 
    相关新闻
  ·一直在关注青岛围棋的发展  
  ·国际象棋对局怎样避免错误的发生?  
  ·从宽的象棋人生 修炼旁门左道  
  ·冠军王廓:业余棋手的逆袭之路  
  ·象棋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探讨  
  推荐新闻
         
  · 中国象棋中的两个为什么:为  
  · 要从象棋看中西历史差异  
  · 象棋大师孙浩宇“踢馆”深圳  
  · 象棋12岁天才双杀全国冠军,全  
  · 象棋特级大师妙用盘外招,绝  
  · 世界上最厉害的象棋软件输了  
  · 国际象棋的四种等级称号  
  · 揭秘巴萨新帅:高智商的国际  
  · 2019-2020冬春全国业余围棋赛事  
  · 回眸中国围棋:2009天下英雄莫能  
         


Copyright@1991-2026 News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东方体育日报 ※ 版权所有 浙ICP备12039505号 联系邮箱:460086050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