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次 球队 积分
  当前位置:主页 > 竞技中国 > 田径 > 文章
   
中国马拉松为啥连过去的自己都追不上
[发布时间] 2022年10月14日 12:22:04 [新闻来源] 未知 [阅读数]
 
  中国马拉松为啥连过去的自己都追不上 

三位国家队选手征战芝加哥马拉松赛,是最近跑圈最热的话题。尤其是当35岁的董国建以2小时08分53秒获得第10位,成功达标2023布达佩斯世锦赛新标时,众多跑友和业内人士都赞叹道:“姜还是老的辣!”
 
 
但董国建的老当益壮,却更凸显当下中国马拉松遭遇瓶颈的尴尬局面——在竞技领域,我们离最想追赶的日本马拉松,差距并没有缩小。记者和业内资深的教练、运动员聊了聊,从中得到了答案。
 
中国马拉松迄今最好的时代
 
中国马拉松对标日本、学习日本,是不争的事实。相比那些“为跑而生”的非洲选手,看起来和我们并无二致的日本选手,却始终能在世界舞台上有一席之地,确有可取之处。
 
一位带过国字号队伍的中长跑教练告诉记者,中国马拉松这些年一直在取经和成长,大环境确实越来越好,而这对中国选手的竞技成绩提升,确有一定的帮助的。
 
首先各地城市马拉松赛事不断涌现,已经达到上千场的规模,虽然良莠不齐,专业化程度不一,但确实带动了一波全民路跑的热潮。
 
 
 
如今,马拉松选手在跑友圈里被奉为“大神”,关注度和认可度齐涨;商业比赛多且奖金不菲,品牌赞助成为常态,进而带动马拉松选手的收入;另外马拉松俱乐部开始露头,要知道,过去不存在体制外的专业马拉松运动员,而现在有了。他们签约马拉松俱乐部,训练条件和待遇都不错,也有资格参与国内外的大赛,给很多选手多了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。
 
而这也让国家队层面有了变化——过去国家队队员不允许参加商业赛事,一些队员为了挣这个钱不惜提前退役以获得“自由身”,如今国家队的参赛限制一定程度上放开了,这次三名国家队队员登上芝加哥马拉松赛,就可见一斑。
 
中国体坛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“唯金牌论”,这导致国内中长跑项目一度备受冷落,也导致各省市专业队在选材、运动训练、提高成绩等方面急功近利,而不是循序渐进地打好基础,为运动员的长远发展考虑。这些是导致运动员难以提高、运动寿命短的原因。所以抛开疫情因素不谈,当下一定迄今中国马拉松最好的时代。
 
我们连自己都没追上
 
虽然中国马拉松的参与人口上去了,热度上去了,运动员的待遇也更好了,但竞技成绩的提升却十分缓慢。
 
从世界田联给出的亚洲马拉松排名中,日本男子马拉松具有绝对的优势,前100名中几乎有80名都是日本选手,而且差距还在拉大——日本的铃木健吾去年跑出2小时04分56秒的成绩,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全马跑进2小时05分的“黄皮肤”。而自2018年2月以来,日本男子马拉松选手已经多次刷新全国纪录。反观中国的男子马拉松,全国纪录依然是2007年任龙云创造的2小时08分16秒,除了“一哥”董国建,其他选手连这个纪录都是遥不可及——看看两位同去芝加哥的国家队队友,杨绍辉和彭建华分别以2小时16分11秒和2小时19分06秒的成绩仅位列第32和第35位。
 
 
 
图说:日本男子马拉松的代表人物之一,大迫杰。
 
女子马拉松方面,从历史上看,中国和日本在亚洲似乎势均力敌,但遗憾的是,中国马拉松那些排名靠前的好成绩清一色都是“过去式”。若要从两国现役“一姐”的最好成绩来看,差距甚至比男子还要大。日本“一姐”一山麻绪在前年名古屋女子马拉松跑出2小时20分29的个人最好成绩,李芷萱的2小时26分15秒则是中国马拉松现役女运动员的最佳成绩,比一山麻绪多用了5分46秒。要知道,“220”和“226”是无法相提并论的,前者是有机会可以争夺大赛奖牌的,后者连进入第一方阵的机会都没有。
 
我们是在变得更好,但对比的,只是中国马拉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谷期,我们甚至还远远没有追上曾经的自己。
 
训练为啥找不对路子
 
中国马拉松为何难以实现真正的突破?一位退役多年,却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马拉松的前国家队队员给出一个观点:“训练手段还是太保守了!”
 
所谓“保守”,其实就是还是缺乏破旧立新的创新精神。
 
日本的马拉松训练模式一直在创新,这也是为何日本马拉松水平一直能够保持在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。早在70年代末期,针对非洲选手在马拉松比赛中的不可战胜性,日本率先提出“大运动量”的训练模式,通过有氧耐力弥补先天不足,并且率先提出“高频率、快节奏”适合亚洲人的经济性跑法。
 
依靠这套训练理念,日本早在80年代初就训练出了儿玉泰介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选手。儿玉泰介更是在1986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创造了2小时07分35秒的赛会纪录、并保持到2013年才被打破。
 
而近几年随着世界马拉松运动的快速发展,日本人意识到单纯有氧耐力强还不够,提高运动员的中距离跑能力也很重要。所以,不再满足闷着头自己琢磨训练方法,开始不断地输送优秀的教练员、运动员到国外学习、交流。
 
反观,我们国内专业队马拉松教练员的训练手段,基本还是围绕老一代教练员留下的一套训练体系,缺少自我创新精神,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,而且各省市之间,教练员和教练员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。“虽然,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前辈们这套训练体系,但是随着世界马拉松运动的发展,我们需要和世界接轨,需要不断创新训练手段。”他说。
 
其实国家队层面,我们的体育管理部门近年来一直在积极“和世界接轨”。2013年开始,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加大“走出去请进来”的战略力度。一手请大牌外教前来执教,一同被“请进来”的还有国外高科技训练设备与手段;一手建立国外训练基地,在外冬训在外参赛,运动员得到锻炼,提高很快。苏炳添,就是借此成长为“亚洲第一飞人”的。
 
但问题是,田径中长跑项目似乎成为了这一大战略中的另类——2013年,中国田径请来培养过不少世界冠军的“大牌”名帅、意大利人卡诺瓦执教中国马拉松队。将近30余名国内最好的中长跑运动员,跟随卡诺瓦在国内外进行集训。只是,当距离里约奥运会还有几个月时,卡诺瓦提出辞职。原因很简单——带不下去了。在近三年的外教模式下,卡诺瓦手下的这批运动员成绩不升反降,最后一个都没有获得奥运会的参赛资格。相反,最后达标获得里约奥运会参赛资格的,是两位一直跟随地方教练训练的本土选手。
 
里约奥运会后,田管中心对中长跑项目开始“走出去”——将所有体制内的优秀运动员集中送往非洲职业马拉松俱乐部(主要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),寻求提高水平。
 
的确,非洲是“世界长跑王国”,职业俱乐部聚集一大批顶尖长跑选手。或许有人认为,只要复制高手的训练方法,跟着高手跑,就能跑出来,但事实证明,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。
 
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运动员透露,他在非洲接受的训练内容,都是根据非洲选手特点打造,“非洲的外教不会根据我们中国运动员的特点和水平,‘因人制宜’进行训练。”
 
记者了解到,非洲选手因为生活地理环境所致,几乎从小跑到大,跑步是日常的生活构成之一,非洲选手的耐力基础要远胜于中国运动员。所以,非洲教练更强调选手的训练强度,而不是跑量。这套训练理念,被原封不动照搬到中国运动员身上,收效不佳。训练效果不好,生活环境则相比国内更糟糕,运动员住不惯吃不惯,软硬件条件都不佳。有个别运动员甚至害怕自己被“练废”,提前申请离开非洲。从现在中国马拉松的情况看,并没有任何一个运动员,因为“走出去”而真正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。
 
不是过于保守,就是无法因地制宜、因材施教,中国马拉松始终没有找对路子。
 
 
 
图说:日前,中国男子马拉松集训队抵达肯尼亚,和世界纪录保持者基普乔格及其队友一起训练,为明年的布达佩斯田径世锦赛做准备。包括参加了俄勒冈田径世锦赛的董国建、杨绍辉、彭建华在内,中国男子马拉松队共有13名运动员参加此次海外训练。但跟着基普乔格跑,真的能提高吗?还是要打一个问号。
 
让孩子们先跑起来
 
“比训练方法更重要的,是平台。”长年带领中长跑项目国字号青年队的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李国强看来,当下中国马拉松和日本马拉松之间的最大差距,在于青少年人才的培养平台。
 
的确,15年间,中国在马拉松办赛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。
 
1981年,中国才第一次在北京举办了一场马拉松比赛。直到1997年之前,北京马拉松基本是几个专业运动员、十几个学生、几十个爱好者,陪着一批“老外跑者”耍。
 
而如今,马拉松市场已形成井喷,马拉松赛事遍地开花,马拉松已经是最火的运动方式。
 
但专家认为,马拉松竞技层面最为关键的一环——喜爱并参与中长跑的青少年人群数量,并没有因为马拉松大环境的优化而递增。
 
被中国跑者称为“最强公务员”的日本选手川内优辉,在2018年爆冷战胜欧美和非洲职业运动员,夺得六大满贯赛事之一波士顿马拉松的冠军;大迫杰也曾获得波士顿马拉松、芝加哥马拉松这两项六大满贯赛事的第三名;今年的第50回全日本实业团半程马拉松比赛,有15人跑进61分,56人跑进62分,多达110人跑进63分大关,而我国男子半马的纪录为62分51秒;日本奥运10000米选拔赛,3人打破了之前的黄种人纪录,18人破28分大关,相泽晃以27分18秒75创造新的日本纪录、黄种人纪录……
 
这些成绩的取得,并不是偶然,主要是缘于日本浓厚的长跑氛围和人才培养机制。
 
从跑步氛围来看,日本的长跑文化持续多年。日本热爱跑步的人非常多,长跑是日本学校最普及的运动之一。箱根驿传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长跑接力比赛,自1920年创办至今,是日本最受关注的体育赛事,收视率能达到30%,引发数百万人夹道欢呼。跑过箱根驿传在许多人跑步生涯中被视为“人生巅峰”。日本新年驿传今年也已举办至第66回。东京奥运会,男子马拉松决赛举行并非在收视黄金时段,但日本本土收视率高达31.4%,可见其国内对长跑的关注。
 
从人才培养体制来看,日本小学生每年会参加冬季耐寒的马拉松训练,初中有田径部,成绩出色可以以体育特长生身份进入高中、大学,而在大学优秀的跑者可以参加举国瞩目、会给自己带来巨大荣耀的箱根驿传。离开大学,优秀跑者如果想继续自己的跑步生涯,可以进入实业团(日本企业建立的吸纳体育人才的团体,本田、三菱重工、丰田汽车等许多日本企业都有实业团)的驿传部,边工作边训练,成绩特别好,成为“精英A组”可以大幅免除一般业务。
 
“学校+实业团”模式,使得日本从学生到职业,再到退役,建立了一个完善的长跑人才培养机制,这也是日本长跑能取得出色成绩的主要原因。
 
并不是说中国马拉松要照搬日本的模式,但能够从中总结的规律是很简单和实在的:跑步氛围浓郁,人才根基厚实,当金字塔的基座足够大,塔尖达到的高度才能足够高。
 
家长热衷于参加路跑赛事,孩子却因为没时间每周多跑跑的家庭,在中国可一点儿也不少。或许只有这一问题解决了,中国马拉松才能真正加起速来,去追逐世界。
 
 
    相关新闻
  ·3月18日又一场江苏大型马拉松回归!  
  ·67岁周润发参加万米马拉松大赛  
  ·4月9日,到舟山这地来一场山海马拉松  
  ·三月,让我相约户撒花海马拉松  
  ·科学备战马拉松 拒绝伤病  
  推荐新闻
         
  · 足彩比分直播胜负彩比分:2  
  · 你知道田径中pb WL MR是什么意思  
  · 田径比赛中为什么要用蹲踞式  
  · 安顺市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开幕  
  · 中国15岁百米天才横空出世!  
  · 2020世界田径重点赛程一览看这  
  · 女子田径冠军被判“生物学上  
  · 为什么叫她“地表最性感田径  
  · 中国又一田径天才诞生!比同  
  · 军人运动会2019奖牌榜:奥运会  
         


Copyright@1991-2026 News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东方体育日报 ※ 版权所有 浙ICP备12039505号 联系邮箱:3755208@qq.com